找到相关内容179篇,用时13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也说梁武帝佞佛

    是要建立一种以儒教为基础又杂以佛、道思想的“三教一致”观,以达到三教同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魏书》卷九十八之《萧衍传》说:“其臣下奏表上书亦称衍为‘皇帝菩萨’”,说明他是要走内圣外王的老路。他曾作过一...

    秦静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22591488332.html
  • 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

    会通儒之“性”,包括:一、“体相用”解儒之《周易》;二、“体相用”解儒之《论语》。第三节以佛之“菩萨道”会通儒之“内圣外王之道”,包括:一、以佛之“菩萨道”解《大学》之“内圣外王”;二、以佛之“菩萨道...110   一、“体相用”解儒之《周易》-110   二、“体相用”解儒之《论语》-118   第三节 以佛之“菩萨道”会通儒之“内圣外王之道”125   一、以佛之“菩萨道”解《大学》之“...

    罗元庸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3104490700.html
  • “独化”启“即色”

    上是无二致的,这就是郭象所倡导的“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居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庄子·逍遥游注》)的、“内圣外王”的境界。郭象认为,只要做到“内圣外王”的一致,就能克服析名教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3555567.html
  • 从建筑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现实主义,其使命就是在这种对立中寻求平衡与交融,即“静动合一”。进而,儒家提出“以德服人”和“以力服人”,即一种内圣外王的完美状态。其实,无论天人合一、静动合一还是内圣外王,都是一种哲学化的理想状态。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1465102.html
  • 太虚大师与人生佛教

    各不相同,但“职业”与“志业”可相摄相人,若政治家能同时为宗教之信徒或道学先生,那么,这就是中国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就整个社会来说,由于各种职业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故能成为世界化之各业”,加之,...、重现实、轻玄想;至《孟子》、《大学》、《中庸》乃至宋明理学,更大讲“修、齐、治、平”。主张以“内圣外王”为最高境界,以“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标。宋明之后的许多儒者,更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反对“...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30565155.html
  • 中国佛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人生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等一套理论,追求的是成就“圣人”人格;道家则重人的自然性,强调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来实现人生,因而追求“返朴归真”而抨击了仁义的虚伪性。这样...的基础上实现了三教的合一。儒佛道三教各以其独特的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儒家具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主张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来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道家则以退为进,采取...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51465269.html
  • 汤一介学术自述

    理想是“内圣外王”,“圣人”(即道德高超的人)最宜于作“王”(最高的统治者),这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道德教化论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哲学。这个问题我在《论儒家的境界观》中作了讨论。在这篇大章中,我提出:“内圣外王”之论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弊病也是非常明显,即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和重“人治”轻“法治”的道路上。我认为“情景合一”不仅是中国“美学的基础”,而且是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美”的本质是什么?可以有多种多样...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5765545.html
  •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5)

    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无非是要:  以治心为本,确立东方的人生哲学;以救世为务,实行利益众生的社会变革;或者实现平等(众生平等)、自由(自贵其心)、独立(依自不依他)和民主(物自主)等政治理想;或者以...人生,表现为“修已安人”、“内圣外王”、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和参政意识,而佛教却以人生为苦,主张断惑、绝欲和解脱,这种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价值判断与儒家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如此,他们重人事、轻天道的倾向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0849900.html
  • 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的换位与重构

    ,生命的“不朽”依赖于“内圣外王”模式的实现。如果说其社会角色的确立,是“内圣”理想人格的设计,那么,“外王”则是与这一理想相适应的政治事功和社会行为,是理想角色的实践与实现。在特定的宗教环境下和主体...心理重构。另一方面,这种重构并不是对现实的彻底否定,而是在终极关怀的信念下对儒家“内圣外王”行为模式的一种反思,它可能以一种批判的形式出现,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往往就是一种变相的社会关怀。...

    傅绍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0542196.html
  •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秩序方面,对道德性命的内圣之说则涉及未深。但至王安石时代,内圣与外王必须结合的意识已经出现,王氏以道德性命之说为内圣,又以周礼致太平实践其外王理想。王氏的内圣外王相结合的系统之完成和流传尚早理学一步。...是内圣外王合一;而周公以后内圣与外王分裂,孔子开创道学,专注于道体和内圣的学问。因此朱子笔下的道统观念,外王是其中重要部分,黄幹以后理学的内圣道统说则把朱熹的道统观念变成了道学之统的概念,消解了其中外...

    陈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1861087.html